戚雅仙

簡介: 原名:戚愛英國籍:中國出生地:浙江省余姚出生日期:1928年2月逝世日期:職業(yè):越劇演員代表作:《玉堂春》;《蔡文姬》主要成就:上海市文聯(lián)委員、戲劇家協(xié)會理事戚雅仙,女,越劇花旦。1928年2月,農歷戊辰年出生,原籍余姚。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建國后,歷任上海合作越劇團、上海 更多>

原名:戚愛英

國籍:中國

出生地:浙江省余姚

出生日期:1928年2月

逝世日期:2003年1月27日

職業(yè):越劇演員

代表作:《玉堂春》;《蔡文姬》

主要成就:上海市文聯(lián)委員、戲劇家協(xié)會理事

戚雅仙,女,越劇花旦。1928年2月,農歷戊辰年出生,原籍余姚。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建國后,歷任上海合作越劇團、上海靜安越劇團團長,中國劇協(xié)第三、四屆理事。唱腔樸實無華,感情深沉真摯,吐字清新,韻味醇厚,自成一派。擅演劇目有《玉堂春》、《蔡文姬》等。

從藝歷程:1943年,科班進入大來劇場作為班底,戚雅仙與袁雪芬等同臺演出《香妃》、《明月重圓夜》等劇,逐漸從一般演員到能勝任重要角色,唱腔亦直接效法袁雪芬。1944年滿師出科后,先和余彩琴、玉牡丹等合作,后進尹桂芳、竺水招的芳華劇團,任二肩花旦,舞臺演出逐漸居多。參加演出劇目有《沙漠王子》、《大地回春》、《秋海棠》、《浪蕩子》等三十余出,正旦,花旦,武旦,彩旦均有應工,從而在藝術上得到進一步鍛煉,戲路逐步拓寬。1947年參加玉蘭劇團,參加《國破山河在》、《風流王孫》、《同病相憐》等劇演出,其中和徐玉蘭合演《香箋淚》一劇風靡越壇,始任頭肩花旦,并迅速走紅,成為當時旦角中的后起之秀,被譽為“悲旦”、因其唱腔基本宗法袁派,亦被稱為“袁派小花旦”。1948年與焦月娥組建“先聲劇團”,一度受挫。同年參加竺水招為首的云華劇團,任頭肩旦,演出《驪山烽火》、《十字街頭》等劇,直至上海解放。1950年春,她與徐天紅、高劍琳、魏蘭芳、筱水招等組建合作越劇團,同年秋任該團團長。演出《兒女情仇》、《龍鳳花燭》、《十里洋場》等。其間還與徐天紅,高劍琳、焦月娥等拍攝了彩色越劇電影《石榴紅》。

1951年2月起與畢春芳長期合作。在解放后至文革前的十六年中,戚雅仙逐步進入藝術巔峰期,演出了《梁山伯與祝英臺》、《卓文君》、《白蛇傳》、《血手印》、《琵琶記》、《玉堂春》、《王老虎搶親》、《相思樹》、《釵頭鳳》、《救風塵》、《文姬歸漢》、《綠衣人傳》、《魚針記》、《紅襖雙搶》、《孟姜女》、《百花公主》等一大批傳統(tǒng)、古裝劇目以及《祝?!?、《女共產黨員》、《一個平凡的母親》、《紅色醫(yī)生》、《豐收之后》等現(xiàn)代戲。其中《血手印》、《琵琶記》、《玉堂春》、《王老虎搶親》、《白蛇傳》等經(jīng)反復加工演出,成為其代表作。1954年與尹桂芳合演《屈原》(飾嬋娟一角)并獲得表演一等獎。她根據(jù)自己的嗓音條件,在袁派唱腔基礎上不斷加以發(fā)展變化,善于用幾個常用樂匯反復出現(xiàn),聽來倍感親切,朗朗上口。逐漸形成了簡潔洗練、樸實無華的“戚派”唱腔。擅演善良、苦命、溫柔的女性。如《釵頭鳳》中的唐蕙仙、《白蛇傳》中的白娘子、《血手印》中的王千金、《玉堂春》中的蘇三、《綠衣人傳》中的李慧娘等等。文革后遭受迫害,被打為“牛鬼蛇神”。劫后出任靜安越劇團團長,重登舞臺,恢復演出了《血手印》、《玉堂春》、《白蛇傳》等劇,新排《教師日記》、《玉蜻蜓》等劇目。

1988年上海電視臺、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為其主辦了“戚雅仙流派藝術演唱研討會”。上海文藝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了《戚雅仙表演藝術》一書,對其藝術生涯作了全面總結。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曾任上海市文聯(lián)委員,中國戲劇家協(xié)會理事。1989年退休后任靜安越劇團名譽團長。2003年1月27日凌晨逝世,享年75歲。主要傳人有朱祝芬、周雅琴、金靜等。

藝術人生:1928年2月出生于上海。童年對戲劇就產生了興趣。

1941年進入上海陶葉劇團科班學戲,師從陶素蓮、葉琴芳,工花旦。

1943年春,該科班進入上海大來劇場作為班底后,時值袁雪芬提倡“新越劇”,她們參加演出《人海飄航》、《雨夜驚夢》、《香妃》等劇。在《明月重圓夜》中,袁雪芬演姐姐,戚雅仙演妹妹,徐天紅演父親,三人還合灌了一張唱片。為袁雪芬配戲,使她從一般演員能逐漸勝任重要角色,在越劇觀眾中開始產生了影響。

1944年滿師出科,先和余彩琴、玉牡丹等合作,后進了尹桂芳、竺水招的芳華越劇團,任二肩花旦。

1947年參加玉蘭劇團,和徐玉蘭合演《香箋淚》時初挑大梁,任頭肩花旦。因戲路開闊,表演細膩動人而脫穎而出,成為當時旦角中的后起之秀。

1948年參加參加竺水招為首的云華劇團,任頭肩旦。

解放初期,拍攝了越劇彩色電影《石榴紅》(1950年和徐天紅合演)、《賣婆記》(1949年和竺水招合演)。灌錄的唱片《婚姻曲》,曾風靡一時。

1950年2月組建合作越劇團。在合作劇團期間,主演過《龍鳳花燭》、《玉堂春》、《血手印》、《卓文君》、《王老虎搶親》、《琵琶記》、《白蛇傳》、《文姬歸漢》及現(xiàn)代戲《紅色醫(yī)生》、《祝?!返葎∧俊?/p>

1950年秋任合作越劇團團長。根據(jù)自己的嗓音條件,在袁派唱腔基礎上不斷加以發(fā)展變化,逐漸形成了韻味醇厚、

纏綿委婉、樸素深沉的“戚派”唱腔。

1954年與尹桂芳合演《屈原》(飾嬋娟一角)參加華東戲曲會演,獲表演一等獎。

1955年被評為上海市文化系統(tǒng)先進工作者。

1960年被評為上海市文化系統(tǒng)先進工作者。

1960年和1980年,參加第三、第四屆全國文代會。

1980年任上海靜安越劇團團長。主演了《玉蜻蜓》、《教師曰記》等劇,并三次組團赴香港演出。

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曾任上海市文聯(lián)委員,

1985年上海戲劇家協(xié)會拍攝了《戚雅仙和戚派唱腔》電視藝術片;

1988年上海電視臺、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聯(lián)合主辦了“戚雅仙流派藝術演唱研討會”。

1989年退休,任靜安越劇團名譽團長。

199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《戚雅仙表演藝術》一書,對其藝術生涯作了全面總結。

1995年所演唱的《血手印》,獲中國唱片總公司第三屆“金唱片獎”。

生平:不平凡的一生

戚雅仙原籍是浙江余姚,出生在上海,在上海一個名叫“陶葉劇團”的科班里學的戲。這個科班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培養(yǎng)了一批以“雅”字為藝名的女演員,戚雅仙就是其中的一個小花旦,那一年她才14歲。學員3年滿師后,就在當時專演越劇的大來劇場登臺。這個劇場的主要演員是袁雪芬,戚雅仙作為科班的尖子,經(jīng)常為她配戲,還和袁雪芬一起灌了《明月重圓夜》的唱片。這是她錄制的第一張唱片,那時剛滿18歲。后來,戚雅仙離開了大來劇場,先在芳華越劇團和尹桂芳、竺水招同臺,又參加玉蘭劇團,和徐玉蘭合作演出。她倆合演的一出《香箋淚》成了她的成名之作。舊社會受苦的婦女時常為自己的悲慘命運傷心,戚雅仙的唱腔如泣如訴,贏得了很多女性觀眾的同情之淚,使她在越劇觀眾中的影響逐漸擴大,成為當時越劇界杰出的后起之秀。解放后,黨和政府對越劇事業(yè)的扶植和關懷,“百花齊放”文藝方針的指引,兄弟劇種的營養(yǎng)滋潤,加上她本人在藝術上的勤學苦練和革新創(chuàng)造,使她和以她為首的合作越劇團得到迅速的成長和發(fā)展。她演出了《龍鳳花燭》《白蛇傳》《玉堂春》等很多劇目,在表演和唱腔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,成為一個新起的流派?!捌菖伞钡谋硌莺统粯銓?、真摯、深沉,初聽似乎平淡,卻在單調中有韻味,在樸實中寓深情。特別是她的“慢清板”,長長的一大段,句句含情,絲絲入扣,在表現(xiàn)中國古代婦女善良溫柔的性格和纏綿、悲憤等情緒方面特別感人肺腑,如玉堂春落難遇夫、王千金法場祭夫、趙五娘千里尋夫等,令觀眾回味無窮。1958年以后,戚雅仙又演了很多現(xiàn)代戲,如《女共產黨員》《火鳳凰》等,表演和唱腔又擴展到新的領域。


煥發(fā)青春

“四人幫”被粉碎之后,戚雅仙以滿腔熱情重新打開了被禁錮12年的歌喉。1979年,她和舞臺老伙伴畢春芳再度攜手合作,重建了靜安越劇團,演出了她們的保留劇目《樓臺會》《血手印》等,風采不減當年,受到上海觀眾的熱烈歡迎。這一年,已53歲的她挑起了劇團團長的重擔,正如戲劇故事里的穆桂英53歲掛帥再出征一樣。1980年春天,她在給電臺的信中高興地說:“黨和人民使我恢復了藝術的青春,得到了第二次政治生命和藝術生命,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,為人民多演戲,演好戲!”戚雅仙這樣說,也是這樣去做的。她不僅連演5部大戲,而且培養(yǎng)出了周雅琴、朱祝芬、金靜等一批接班人,還先后3次率團赴香港演出,傳播“戚派”藝術。1983年她57歲時,被批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,實現(xiàn)了多年的心愿。


發(fā)揮余熱

晚年的戚雅仙依然在為越劇事業(yè)發(fā)揮余熱,舉辦了流派藝術演唱會,出版了《戚雅仙表演藝術》一書,參加“戲曲教唱”的節(jié)目,出席各種活動,為培養(yǎng)下一代盡心盡力。1995年,戚雅仙演唱的《血手印》獲得中國金唱片獎,她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錄制的唱片《梁?!贰杜糜洝贰蹲8!返纫捕急槐晦D錄成音帶,她在八十年代演的一些戲都制成了VCD發(fā)行。這些年來,在電視臺、電臺的許多欄目中經(jīng)??梢月牭狡菅畔傻难莩?jié)目。隨后幾年靜安越劇團的不景氣和人才流失一直是戚雅仙的一塊心病。她多次奔走呼吁,鼓勵學生們堅守住越劇這塊陣地。當金靜從日本回滬后,她就不斷地鼓勵支持她重返舞臺。傅幸文說,正因為此,不久前,母親還和父親及虹口越劇團團長韓婷婷一起策劃了區(qū)級劇團演員的大匯演。這場演出起名為“情緣未了”,這正表達了以她為首的演員們的心愿。她躺在病床上還在輔導女兒、學生們排戲,并決定親自登臺演唱一曲《黨旗飄飄永輝煌》?!皨寢屨f,這首曲子表達了她的感情,她希望大家在黨的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,團結起來,振興越劇。

唱腔特點:根據(jù)自己的嗓音條件,戚雅仙在袁派唱腔基礎上不斷加以發(fā)展變化,逐漸形成了韻味醇厚、纏綿委婉、樸素深沉的“戚派”唱腔。擅演善良、溫柔、多情的女性。如《白蛇傳》中的白娘子、《血手印》中的王千金、《玉堂春》中的蘇三、《玉蜻蜓》中的志貞、《文姬歸漢》中的蔡文姬等。

演出作品:戚雅仙留下的影像資料主要有:1949年在彩色電影《越劇菁華》中與竺水招、呂云甫等合演《賣婆記》、1950年拍攝的彩色電影《石榴紅》、文革后舞臺演出《血手印》、《玉堂春》、《白蛇傳》、《玉蜻蜓》等劇實況錄象、1985年拍攝的《戚雅仙和戚派唱腔》電視藝術片、1991年拍攝的《中國越劇--戚雅仙和她的藝術》電視片等。解放前灌制的唱片有《明月重圓夜》、《風流王孫》、《香箋淚》、《淚滴燈花開》共3張6面。解放后灌錄有《婚姻曲》、《龍鳳花燭》、《相思樹》、《琵琶記》、《梁?!?、《玉堂春》、《血手印》、《白蛇傳》、《王老虎搶親》、《屈原》、《魚針記》等唱片以及《釵頭鳳》、《血手印》、《玉堂春》、《白蛇傳》、《琵琶記》、《文姬歸漢》、《梁?!?、《救風塵》、《屈原》、《玉蜻蜓》、《祝?!?、《紅色醫(yī)生》、《女共產黨員》、《一個平凡的母親》、《豐收之后》等演出實況錄音(部分為靜場錄音),是欣賞和研究戚派藝術的寶貴資料。

流派藝術:戚雅仙20世紀四十年代后期開始享譽越壇。其表演脫胎于“袁派”,她在繼承袁派的基礎上,另辟蹊徑,逐漸形成并創(chuàng)造了樸素流暢、親切抒情、纏綿委婉、韻味醇厚的戚派唱腔,在越劇流派中獨樹一幟,世稱“戚派”。

表演細膩動人,擅演善良、溫柔、多情的女性。如《白蛇傳》中的白娘子、《血手印》中的王千金、《玉堂春》中的蘇三、《玉蜻蜓》中的志貞、《文姬歸漢》中的蔡文姬等數(shù)十個動人的舞臺形象,為發(fā)展和繁榮越劇藝術作出了卓越貢獻。

流派傳人:戚派傳人有周雅琴、朱祝芬、金靜、周美姣、傅幸文、王杭娟、朱藺、徐燕麗、王毓梅、戚繼仙、余福英、徐潔明、王菲菲、錢麗文,鄒紅等。

代表劇目:《玉蜻蜓》志貞

《文姬歸漢》蔡文姬

《玉堂春》蘇三

《血手印》王千金

《琵琶記》趙五娘

《卓文君》卓文君

《龍鳳花燭》徐梅紅

《白蛇傳》白素貞

《王老虎搶親》王秀英

活動年表:1944年5月11日,農歷甲申年四月十九日:全滬越劇聯(lián)合大會串義演舉行

上海越劇聯(lián)誼會假皇后大戲院,舉辦全滬越劇聯(lián)合大會串,義演3天。有傅全香、范瑞娟的《送鳳冠》;李艷芳、邢竹琴的《十八相送》;筱丹桂、賈靈鳳的《人心》;尹桂芳、竺水招的《陳琳與寇珠》;姚水娟、王水花的《拾玉鐲》;王杏花、竺素娥的《販馬記》;施銀花、屠杏花的《化緣認妻》;余彩琴、張桂蓮、陸錦花、戚雅仙、徐天紅、吳小樓的《明末遺恨》。

1947年9月25日,農歷丁亥年八月十一日:玉蘭劇團成立

徐玉蘭組建玉蘭劇團,演出于上海龍門大戲院,首演劇目為徐進編劇、金風導演的《香箋淚》,搭檔的旦角是戚雅仙。

1948年5月25日,農歷戊子年四月十七日:戚雅仙加盟云華劇團

戚雅仙加盟云華劇團任頭肩旦,竺水招由旦角改演小生。兩人合作的第一部戲為《鳳泊鸞漂》。

1950年2月12日,農歷己丑年十二月廿六日:合作越劇團成立

合作越劇團成立,團長徐天紅、副團長戚雅仙。

1950年2月18日,農歷庚寅年正月初二日:合作越劇團首演《兒女情仇》

合作越劇團在上海恩派亞大戲院首演《兒女情仇》,由徐天紅、戚雅仙、趙雅麟主演。

1950年8月,農歷庚寅年:越劇電影《石榴紅》拍攝

由藍流編劇、韓義導演,合作越劇團徐天紅、戚雅仙、高劍琳等主演的越劇《石榴紅》,被攝影師顏鶴鳴經(jīng)營的中國電影實驗工場攝制成彩色越劇藝術影片。

1950年9月,農歷庚寅年:合作越劇團首演《龍鳳花燭》

合作越劇團在上海恩派亞大戲院上演清裝戲《龍鳳花燭》,由紅楓編劇、沈默導演,戚雅仙、高劍琳、陳金蓮、筱水招等主演。

1950年10月1日,農歷庚寅年八月二十日:越劇電影《石榴紅》首映

彩色越劇藝術影片《石榴紅》在上海首映,徐天紅、戚雅仙、高劍琳等主演。

1957年4月,農歷丁酉年:“越劇之家”上海市經(jīng)濟委員會成立

為在嵊縣建立“越劇之家”,成立了“越劇之家”上海市經(jīng)濟委員會,袁雪芬任常委會主任,尹桂芳、戚雅仙為副主任,王文娟、魏素云等10人為常委。集資采取義演形式。義演從4月上旬開始,至1959年2月為止,共籌義演款37202元63角。

1958年2月1日,農歷丁酉年十二月十三日:合作越劇團首演《王老虎搶親》

合作越劇團在瑞金劇場上演了古裝喜劇《王老虎搶親》,由紅楓編劇,李卓云導演,戚雅仙、畢春芳、陳金蓮、潘笑笑主演。

1960年7月22日,農歷庚子年六月廿九日:第三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

第三屆全國文代會開幕。這次會議是“文代會”與各協(xié)會的代表大會穿插進行。

上海越劇院的袁雪芬、吳琛、徐玉蘭、王文娟、顧振遐、蘇石風,合作越劇團的戚雅仙和北京越劇團的范瑞娟、傅全香,上海京劇院的周信芳、陶雄、童芷苓、李玉茹、王燮元、馬科、梁斌等出席。

中國劇協(xié)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當選名單

副主席:周信芳

常務理事:馬彥祥

書記處書記:馬彥祥

1995年11月,農歷乙亥年:第三屆中國金唱片獎揭曉

第三屆中國金唱片獎揭曉。共設5個獎項,37人獲獎。

獲獎的戲曲曲藝類演員

金唱片獎:李炳淑、王玉馨、王愛愛、張愛珍、楊飛飛、馬莉莉、戚雅仙、畢春芳、馬秀英、陳育明、李少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