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太武帝死后,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,北魏更替了三個皇帝,政治腐敗,引起人民不斷反抗.公元471年,文成帝拓跋的皇后馮氏以太后身份,殺了專權(quán)的大臣乙渾,逼十八歲的獻文帝拓跋弘禪位給剛滿四周歲的太子拓跋宏,馮太后則被尊為太皇太后,臨朝聽政二十年,實際上掌握著政權(quán),歷史上稱她為“文明太后”.
拓跋宏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孝文帝.他在位期間實行的一系列重要改革,不少內(nèi)容是由漢族出身的馮太后直接決定和實施的.孝文帝的思想和政治決策,不能不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馮太后的影響.
北魏前期,朝廷不給官員發(fā)俸祿,任憑他們盤剝掠奪百姓.孝文帝覺得應該實行俸祿制,卻遭到不少人的反對.
有人說:“給官員發(fā)俸祿,不是會增加朝廷負擔嗎?”
孝文帝回答:“這筆開支,可以通過增加賦稅來解決.”
又有人說:“增加賦稅,不就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嗎?”
孝文帝回答:“這樣做,看起來好像百姓的負擔加重了,但官員從此不準再任意向民間要錢要物了,實際上對百姓還是有利的.”
孝文帝排除重重障礙,推行俸祿制,嚴懲貪官污吏,先后處死了四十多個貪官,北魏吏治得到了整肅.
孝文帝認為,要鞏固北魏的統(tǒng)治,一定要吸收中原的先進文化,對落后的風俗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.但他知道,改革談何容易,首先要沖破鮮卑族上層貴族的阻力,還要爭取漢族地主的支持.當時北魏的首都在平城(今山西大同東北),土地貧瘠,需要中原供給食物和財物;加上北方柔然人的巨大威脅,都城偏北不利于朝廷安全.他想,要改革,還是把都城遷到洛陽比較合適.
洛陽是當時中原的政治經(jīng)濟文化中心,但離開鮮卑族的祖居之地遠了,生活方式必然會有所改變.孝文帝明白,如果提出遷都洛陽,許多大臣都會反對,所以就想了個迂回的辦法,提出要攻打南齊.
許多大臣都反對攻齊,覺得條件不成熟,沒有取勝的把握.孝文帝力排眾議,親自率領(lǐng)三十萬兵馬南下.到了洛陽后,天就開始下起雨來了,整整下了一個月,孝文帝故意下令繼續(xù)進軍.
大臣們紛紛勸阻道:“雨下個不停,道路泥濘,不要說行軍打仗,連出門走路都很困難,陛下還是下令停止前進吧!”
孝文帝說:“我們興師動眾南征,如果半途而廢,豈不讓人笑話?這次行動總得有點成果吧,如果要停止南下攻齊,就干脆把都城遷到這里.各位有什么意見?”
大家沒想到孝文帝會突然提出遷都洛陽,但又不想南下攻齊,一時不知道說什么是好.孝文帝要他們明確表態(tài).有個貴族帶頭說:“陛下如果同意不再南下攻齊,那么我們也愿意遷都洛陽.”其他貴族大臣也表示同意.
孝文帝把都城順利遷到洛陽后,馬上開始了以漢化為中心內(nèi)容的改革.他征求大臣們的意見:“你們說應該移風易俗,還是因循守舊?”
咸陽王拓跋禧首先表態(tài):“臣以為應當移風易俗.”
孝文帝掃視了一下大臣們,說道:“那么我一旦真的搞起了改革,你們可不要反對啊!”
于是,孝文帝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.他規(guī)定官員和百姓一律改穿漢人的服裝;禁止說鮮卑語,朝廷命官不說漢語的,就要降職或撤職;將鮮卑復姓改為音近的漢姓,皇族原來姓拓跋,改為姓元,貴族丘穆陵氏改為穆氏,獨孤氏改為劉氏,共計有一百十八個姓改取漢姓.皇族元氏等級最高,鮮卑八個大姓與北方漢人世族崔、盧、李、鄭四姓門第相當,鼓勵鮮卑人和漢人的貴族按門第互通婚姻.
孝文帝還派南朝降官王肅參照南朝制度,在官制、法律、禮儀、典章等方面都做了改革,從而建立起完備的國家機器.
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,遭到保守的鮮卑貴族的強烈反對.太子元恂不滿改革,陰謀叛亂,被孝文帝處死.孝文帝還堅決鎮(zhèn)壓了舊京平城發(fā)生的幾次叛亂,保障了改革措施的貫徹和實施.通過改革,北方形成了相對穩(wěn)定的政治局面,促進了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,經(jīng)濟、文化都有很大的發(fā)展.
以上是查字典為您提供的小故事:魏孝文帝遷都行改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