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: 原名:Alexandre César Léopold Bizet中文名:喬治·比才生日:星座:天蝎座生肖:虎國籍:法國出生地:巴黎逝世時間:語言:法語,英語職業(yè):作曲家音樂類型:古典樂器:鋼琴代表作品:戲劇配樂《阿萊城的姑娘》、歌劇《卡門》所屬時期/樂派:浪漫主義擅長類型:歌劇, 更多>
原名:Alexandre César Léopold Bizet
中文名:喬治·比才
生日:1838年10月25日
星座:天蝎座
生肖:虎
國籍:法國
出生地:巴黎
逝世時間:1875年6月3日
語言:法語,英語
職業(yè):作曲家
音樂類型:古典
樂器:鋼琴
代表作品:戲劇配樂《阿萊城的姑娘》、歌劇《卡門》
所屬時期/樂派:浪漫主義
擅長類型:歌劇,管弦樂,鋼琴音樂,藝術(shù)歌曲
喬治·比才(Georges Bizet,1838-1875),法國作曲家,生于巴黎,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劇《卡門》的作者。九歲起即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。后到羅馬進修三年。1863年寫成第一部歌劇《采珍珠者》。1870年新婚不久參加國民自衛(wèi)軍,后終生在塞納河畔的布基伐爾從事寫作。在音樂中他把鮮明的民族色彩,富有表現(xiàn)力的描繪生活沖突的交響發(fā)展,以及法國的喜歌劇傳統(tǒng)的表現(xiàn)手法熔于一爐,創(chuàng)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。其它作品還有歌劇《采珍珠者》、《唐普羅科皮奧》。
從藝歷程:成長經(jīng)歷
法國作曲家。1838年10月25日出生于巴黎,父親是聲樂教師,母親是鋼琴家。1842年,開始學習鋼琴,可以讀譜,1848年入巴黎音樂學院,師從古諾、馬蒙泰爾、阿萊雅等人。
1850年,開始作曲;1855年,完成了第一首交響曲;1857年獲羅馬作曲大獎,得以至羅馬進修三年;1863年,完成第一部歌劇作品《采珍珠者》(Les Pecheurs de Perles);1865年,完成的歌劇作品《伊凡四世》(Ivan IV);1866年,完成歌劇作品《貝城佳麗》;1869年,比才與珍妮芙.哈勒維結(jié)婚;1872年,完成歌劇作品《阿萊城的姑娘》(L'arlesienne);1874年,完成歌劇作品《卡門》(Carmen)。
1875年,逝世,享年三十七歲。
藝術(shù)經(jīng)歷
在此期間喬治·比才探索各種作曲方法,嘗試不同音樂形式,譜寫交響序曲、干唱劇、鋼琴曲等,為歌劇創(chuàng)作作準備。
回國后,他于1863年完成第一部歌劇《采珍珠者》(Les Pecheurs de Perles),而后推出《帕思麗珠》,但兩部歌劇并沒有得到太大的回響。繼之創(chuàng)作了《嘉米蕾》,雖然還是沒有成功,但已經(jīng)找到自己的風格。不久他為都德的話劇《阿萊城的姑娘》配樂,大獲好評。
1870年,比才新婚不久便參加了國民自衛(wèi)軍。退役后在塞納河畔的布日瓦勒(Bougival)從事寫作。
1873年初,比才開始歌劇《卡門》的寫作,《卡門》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說,1875年3月3日在巴黎喜歌劇院首演,慘遭失敗。當代人對他的作品中“大膽的現(xiàn)實主義和赤裸的情感感到震驚和受到冒犯”,指責這是一部“淫穢的作品”,“音樂不知所云”。據(jù)說他曾為此整夜痛苦地在巴黎的街道上徘徊。
但《卡門》卻受到了同時代的圣-桑、柴科夫斯基以及后輩德彪西的贊揚,前面兩位預言“十年之后,將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一部歌劇”。
然而,比才未能等到這一天,僅三個月后的1875年6月3日,他即因抑郁在布日瓦勒逝世,年僅37歲。
五年之后,《卡門》再度在巴黎上演,獲得了極大轟動。
主要作品:1863年 《采珠者》(Les Pecheurs de perles)
1865年 《伊凡四世》(Ivan IV)
1866年 《貝城佳麗》
1872年 《阿萊城姑娘》(L'arlesienne)
1874年 《卡門》(Carmen)
人物評價:比才其他的作品還有管弦樂組曲《兒童游戲》、《C大調(diào)交響曲》等。
比才是繼古諾之后,打破意大利歌劇對法國的影響,使法國歌劇從淺薄、浮華中解放出來的杰出人物。
他的作品常取材于社會底層的平民生活,采用現(xiàn)實的手法描寫場景,體現(xiàn)了濃厚的現(xiàn)實主義色彩。在風格上體現(xiàn)了法國特有的華麗纖細和喜歌劇傳統(tǒng),以受到瓦格納、柏遼茲等人的影響,使用大膽的和聲與對位法,及強有力的戲劇表現(xiàn)。同時展現(xiàn)了濃重的民族色彩(如《卡門》中的西班牙風格、《阿萊城的姑娘》中的法國南部氣息),充滿熱情,反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。